774【自学成才的读书人】-《朕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赵瀚问道:“翰林院的经学家,看不起钦天院的实学者。你对此有何见解?”

    李颙答道:“看不起实学的经学家,领悟的就是假经学。经学为本,实学为用。若没有实学,只有经学,就好比人只有脑袋,却没有双手双脚。同样的,只有实学,不知经学,就似一个身体魁梧的傻子。”

    这里的经学,泛指中国哲学思想。

    赵瀚对这个年轻人很满意,终于表露态度:“金陵大学的王校长,推荐你做左春坊司谏。这个官职太低了,只有从九品,跟你的才学不符。但你没有学历功名,贸然拔品太高,又难免惹人非议,你就去做左春坊的清纪郎吧。”

    “谢陛下!”

    李颙毕竟只有25岁,猛然获得皇帝认可,心里还是比较激动的,但脸色依旧能够保持平静。

    清纪郎只是从八品小官,负责纠察检举东宫犯事官员。还要审查东宫的来往文公,规正公文里的违制和错漏。

    赵瀚又补充一句:“太子在文华殿读书,你可以跟随太子左右。”

    李颙终于不能云淡风轻了,他惊讶的看着皇帝,这是让自己做太子的近臣啊。

    明末的海内三大儒,黄宗羲和李颙,都被赵瀚扔给太子了。黄宗羲虽然不是东宫官,却兼任东宫主讲之一。

    还剩一个孙奇逢,赵瀚不打算启用。

    孙奇逢此时隐居在河南,一直有很多官员举荐。但此人跟东林党牵扯太深,而且主修陆王心学,虽然也力求将心学和理学融合,主张经世致用,可赵瀚总觉得不对自己胃口。这位先生,还是继续在民间做他的北派儒学宗师吧。

    在整个北方地区,孙奇逢已经被誉为第一大儒。

    顺便一提,孙奇逢还是个村长兼小学校长。

    他原本家住北直隶,田产被鞑子给圈占了,只能带着族人逃到河南。许多门生弟子,追随他至河南定居。河南的读书人,也慕名找他求学。孙奇逢就号召学生开垦荒地,在兵荒马乱当中,竟然形成一个崭新的村落。

    最初跟着孙奇逢学习的幼童,在大同新朝第一届科举当中,一次性就考出了两个进士。

    李颙稳步离开紫禁城,走出城门没多远,就一个踉跄差点摔倒。他是太欢喜了,忘记看脚下,绊到异物而失去平衡。

    “正心,正心,宠辱不惊!”

    李颙紧握双拳,心头一直默念,但脸上总忍不住浮出笑容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